近年来,国(境)外化工企业越来越多地向我国转移传统生产能力,虽然一些化工巨头的进入对我国化工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的中小型合资项目更多的是给我国带来了污染,这种情况越到地方表现得越突出。中国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史献平认为,各级政府应从“以环境换效益”的短期思维中走出来,加强对国外化工企业“污染性转移”的防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化工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西方发达国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化工,传统化工则转向发展中国家、东欧等地。能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大宗化工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生产,由西欧、北美向亚太、拉美、中东和东欧等地区转移。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也开始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化工产品,而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逐步向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已成为目前国外化工企业转移传统生产能力的重要地区。
在一些地方的外资、合资化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治理技术不过关,污染治理设备工艺落后,甚至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而故意减少治理污染设备投入的现象,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浙江省一家以生产染料为主的台资企业,没进厂区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地方有关部门称这家企业环保检测已经达标,但浙江省化工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说,染料污染的技术问题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家企业曾花巨资请著名专家帮助攻克治污难关,也未能获得成功。因此,注重环保的发达国家对染料生产控制严格,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早已不在境内生产染料,而将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化工企业都在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为了避开发达国家严格的环保排污标准。而我国少数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急功近利,为了抢占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机,在引进外资时对污染治理标准定得过低,对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作严谨的论证。在产生污染后,政府管理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向企业通风报信,帮助企业躲避有关检查和监督。
湖北省石首市的一家中外合资的化工企业,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投入生产几年以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据当地群众反映,这个厂建成投产后,总向周围的农田排放散发着恶臭的污水,种下去的秧苗被烧得焦黄,颗粒无收;耕牛、鸡鸭等畜禽莫名其妙地死的死、病的病,刚开始时田里遍地都是毒死的青蛙,现在连蛙声都听不到了。据悉,当地群众曾多次向地方政府反映,都不了了之。
中国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史献平说,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环保法规和环保标准正在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完善,它们将逐渐与国外的法规标准接轨。总之,我国对排污的检查监控会越来越严,环境保护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些污染企业迟早会“无路可逃”。目前,一些有眼光的省市已明确宣布,凡是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或技术,无论效益有多好,一律对其说“NO”。如江苏南京、山东东营市等地就规定必须对引进的化工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达标审查,要求化工企业采用国外最先进、最清洁的生产工艺,治污装置要符合规定标准。
史献平同时指出,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推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事实,即使目前地方政府没有提出要求,但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环保法律的健全,将来也要由企业自己来治理。也就是说,企业污染越严重,时间拖得越长,将来要投入治理的费用就越大,一旦所要投入的资金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企业极可能陷入发展困境。因此,为了避免“自食其果”,企业应该从现在做起,自觉做好污染治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