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在日前召开的中华鞋文化研讨会暨《中国鞋履文化辞典》首发式上指出,中国制鞋业在经历了“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之后,目前已进入“文化时代”。
对于中国制鞋业经历的“数量、质量和文化时代”,徐永解释说,八十年代初开始,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整个市场处于商品严重短缺状况,皮革工业基本处于量的扩张的粗放经营,企业以追求数量与规模为主,这个时期可归纳为数量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的转型,即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在市场的引导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逐步从量的扩张的粗放经营,向以质的提高的集约经营转变,纷纷建立质量体系,实物质量逐步提高,产品档次不断提升,这个时期可归纳为质量时代;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大,竞争日趋国际化,一些企业意识到产品竞争已由品牌竞争取代,品牌的灵魂就是文化,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这一时期可以说进入了文化时代。
徐永指出,目前,中国皮革业已成为世界皮革工业的制造中心和潜在的贸易中心,每年生产各类鞋50亿双,其中皮鞋20多亿双,相当于平均全球每个人脚上都有一双是中国制造的。虽然全国制鞋企业达几万家,但其中颇具规模的名牌大企业尚不足百家,世界级名牌更寥寥无几了。产品档次低,牌子叫不响,价格上不去,设计水平薄弱,如何在新形势下依托我国源远流长的鞋文化,开拓市场,走向世界,成为摆在整个制鞋行业面前的新课题。日前出版的《中国鞋履文化辞典》是第一部反映我国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鞋履文化的大型专科辞书,系统反映了中国制鞋史和鞋文化发展史的真实面貌,介绍了传统和现代鞋履的详细情况,该词典的出版旨在为制鞋业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鞋文化中汲取营养提供帮助。全书共收词目5000多条,84.6万字,并附有彩色和黑白图片400余张,由民俗学家叶大兵和制鞋企业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