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只能是“家庭服务员”

——厉以宁谈入世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在二00二年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主题论坛上,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发表了精彩演讲,阐述了入世后中国政府职能转化对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作用。  
    针对很多人对加入WTO短期内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冲击表示出的担忧,厉以宁认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中国加入WTO都是利大于弊。其最大的好处,一是加快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二是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的管理机制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这两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加入WTO后,政府职能的转换势在必行。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符合WTO所确定的非歧视原则:领域要准入,国家保护的政策要取消,政策的透明度要增大,政府不再控制企业,而应当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转变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服务者。入世后的大形势逼着政府给企业松绑,让企业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这就是WTO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好处。   
    在谈到政府转换职能后,究竟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时,厉以宁教授在昨天的讲演中以搅拌机的运转做了比喻。市场好象一个大型的搅拌机,把各种资源投入其中,不断让它们运动。搅拌时间越长,资源越有可能作到均衡地、合理地配置,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表明,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搅拌机需要管理者,政府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它要制订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如果时常运行中出现故障,政府就排除障碍,使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厉以宁认为,市场机制运行的动力在于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首先来自产权的明确。在政府职能不转换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固然也可能连年盈利,但这并不等于企业活力发挥出来了。这种盈利可能来自行业的垄断,或者来自政府的特殊照顾,甚至可能来自牺牲社会的某些利益而换来的暂时的盈利。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最大利润原则,又要考虑避免风险原则,这就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某种制衡作用,这说明不能认为只有政府管住企业,国民经济才会正常化。实际上恰恰相反,产权不明确,政企必然不分,政府必然管住企业。企业缺乏活力,缺乏作为投资主体、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缺乏来自企业之间的相互制衡作用。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的切实转换将使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活力因此增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作用的“到位”。   
    厉以宁说,从深层次分析,政府职能的转换涉及政府指导思想的转变问题。政府既然是市场这个大搅拌机的管理者,就不能取代市场的地位。正如一个总想取代主妇地位的家庭服务员不是一个称职的服务员,一个总想取代市场地位的政府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中国新闻网/孙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