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加入WTO有利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的引进,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与不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进口。从短期来看,在缓冲期内各地区可以维持原来的政策,各产业部门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真正的挑战在过渡期结束,关税大幅度降低,市场开放之后。一般而言,西部开放市场的期限要比东部长,受保护时间比较长,WTO对西部的短期威胁要小于中东部地区,但长期不利影响要大于中东部地区,并且对各区域不同产业的影响也不相同。
    WTO对农业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必然会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但国内各区域受到冲击和竞争的程度并不相同。
    根据我国政府对WTO的承诺,2004年之前必须遵守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并履行与各成员国签订的双边协议。据有关资料: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将从目前45%下降到2004年的17%,玉米、小麦进口量分别从市场准入时的450万吨和73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720万吨和930万吨。由于从沿海到西部的运输费用很高,西部山区及贫困地区商品率很低,大大降低了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力,这就使西部地区有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农业结构。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可以获得国际贸易收益。
    WTO对制造业的影响视其产品的进出口状态而不同。
    根据中美协议,到2004年,中国的进口关税率从目前的21.1%削减至17%;取消所有进口配额和数量限制;外资企业可直接在中国经营产品的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等。这些要求的本质是开放市场、降低关税。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如石油化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它们在经历了国内东部地区的挑战后,又要面临WTO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WTO对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冲击比东部地区更为严重。
    对于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应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于那些国内市场容量很大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可以采用以市场换资本的办法,吸引外国资本,一方面降低企业使用资本的价格,另一方面促使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那些国内市场规模有限,或产品已不再有市场需求的制造业部门,除了极少数关系到国防安全,必须由政府以财政继续给予支持外,其他应进行转产。
    WTO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表现在金融业、电信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最大,而商品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律师、会计、咨询服务业等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比较小,促进本地区这些产业发展的机遇则较多在金融领域,加入WTO后5年内,我国将向外资银行逐步开放国内主要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在8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由于西部地区的银行业务是最后开放的,因此过渡期比东部长。过渡期内,外资银行不会追求机构数量的扩张,只在少数主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最赚钱、利润最高的那部分业务,外资银行所占比重可能在10?15%以下,与国内银行形成互补关系。加之较长的适应期,估计WTO对西部银行业的影响不是太大,相反对改进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保险方面,允许设立外资比例不超过50%的合资寿险公司,在5年内允许外资寿险公司向中外公民提供个人寿险和健康险、团体险以及养老保险。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立子公司,在3年内逐步取消地域限制,在4年内允许外资非寿险公司提供所有商业和个人非寿险服务。在寿险业务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具有明显优势,可能在短期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在非寿险方面外资业务增长可能不会太快,本地公司完全有时间得到充分发展。
    在商品流通领域,我国政府承诺除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和超过30家连锁店不允许外资控股以外,在5年内,对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业务没有限制,全面开放。由于商品流通领域国内竞争已相当激烈,根据比较优势,估计外资企业发展最快的是批发业、连锁商业及外贸行业,主要从事一些档次较高的产品经营,对一般商业企业的冲击不会很大。国内商品流通业落后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入WTO有利于促进西部流通业的重组整合,推进流通组织经营方式的规范化、多样化、现代化,为企业的政企分开,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供机遇。
    在通讯领域,加入WTO后,我国的增值电信和寻呼服务将在两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允许达到50%;移动话音和数据服务业务在5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可达49%;语音和数据传输等国内外基础电信业务在6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比例可达49%。根据目前状况分析,外国投资者不大可能进入劳动密集且过度竞争的无线寻呼市场,竞争的重点将集中在移动话音、数据服务、增值电信、因特网服务等方面。
    在其它服务领域,根据中美达成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在142类服务行业中,允许外商提供服务的72类,涉及法律、会计、医疗、计算机、咨询、房地产、广告、教育、环境等许多服务门类,它们不会对西部相应产业产生很大威胁。相反,外资的介入对于扩大就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目前国内竞争比较激烈,外资投资宾馆、公寓、旅游设施的积极性不会太高;但随着WTO的来临,国外在西部旅游的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各地应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质量。
    西部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西部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是自然资源。

    西部能源非常丰富,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87.6%和39.4%。据有关专家对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计算,西部地区有7个省份进入人均矿产资源前10名;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全部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61.9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1%;西部地区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面积占全国的71.4%,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耕地后备资源占57%,人均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西部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2%,西南部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占全国70%的水资源;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千差万别,天然林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相应地,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型和资源加工型行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密集的部门,如农业和采掘业;二是劳动密集部门,如建筑业和机械设备修理业;三是部分资源加工型和重化工业;四是公共事业,包括文教卫生、科研单位。此外,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及加入WTO,西部地区的产业优势还要进一步接受市场的选择和淘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省第二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工业化水平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
    西部地区产业劣势主要反映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及市场竞争力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力资源匮乏与利用不足并存,使西部吸收、利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降低;西部受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限制,本地市场容量相对狭小;西部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外生产要素流人方面,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畸重型、原料型的工业结构、发育不良的所有制结构、发展不平衡的三次产业结构等。面对WTO,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刻不容缓。但是,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各产业自我发展、持续发展和不断升级的环境条件呢?首先要弄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西部地区正在陷入一种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环境条件的恶化(观念陈旧保守、市场的发育程度低、生产要素回报率低、管理服务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失→整个区域缺乏管理与创新能力,劳动生产效率低→社会积累不足,投资减少→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一过程使西部地区经济劣势不断积累,许多振兴经济的努力难以见效,其根源在人才与资金的流失、闲置、浪费,如果不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落后是不可避免的。西部地区要跳出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做好“筑巢引凤”的基础环境建设,强化地区行政水平,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各种市场法规,从根本上改变其区位条件,留住并吸引人才和资金。这时,WTO将成为大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催化剂。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战略
    减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深化三次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重塑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把重点放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上。
    西部地区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步伐,积极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各产业的投资和竞争,迅速增加非国有经济在西部经济中的比重。西部大开发必然是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和主导产业,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
    强化农业、环境、基础设施等产业,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振兴西部经济;毫不犹豫地坚持“教育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综合体,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一个相对完善的、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管理与服务功能,尤其是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努力推进技术进步,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强化原有主导产业的地位提高产业素质,使产业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并在相对均衡中发展,增强产业的区域和国内竞争力。包括:发展或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要增强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为此,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现有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进程,用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的方法使其优化,促进传统产业采用国际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旧貌换新颜;通过改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投入条件,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比较优势和动态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行资源和原材料的精深加工,大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农业实行“两高一优”(高产量、高效益、优质量),工业实行“两高一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进行对资源和原材料的精深加工);牢固树立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持续生存之根本的理念。
    确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
    资源丰富是个相对的概念,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以及矿藏种类的限制与开发,西部的经济资源还是稀缺的。由于西部地区要承受初级产品低价输出和加工产品高价流人的双重损失,造成“积累资金不足→产业结构老化→劳动生产增长率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资金供给能力小”的恶性循环,必然限制各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利用;而采掘业和原材料的技术工艺是相对稳定的,它的变化依赖于重大科技突破;同时,随着开采时间的延伸,矿床的品位及采掘条件将越来越差,使原材料成本上升。因此,单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就意味着落后。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举措
    调整第一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政策。
    首先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减少劣质品种的生产,增加优质品种的生产,这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次,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西部有许多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地区很容易转换成多样化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出口产品。在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上,积极发展适合各区域气候特点的经济作物,如果树、药材、蔬菜、油料作物、烟草等等,增加农民收入,既要注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规模效应,增加科技含量,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防止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一批参与国际市场沟通与竞争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以科技兴农为核心,落实退耕还林,确保天然林工程的实施,加速形成生态农业(相关,行情)、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三统一的发展新格局,逐步建立具有“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第四,适时制订、调整有关的农业地方政策与法规。根据WTO农业协议规定,政府对农业科研、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病虫害控制、市场促销、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都可以减免承诺,以保护和支持本地的农业竞争力。(《西部论丛》/王保乾)

t" width="75%">

银 行

金融机构

咨询机构

保 险

证 券

投资公司

期 货 外国金融机构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