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入世对中药行业的影响

 

[摘要]入世后,中药行业在2到3年内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该行业可能是医药行业中受到冲击最小的“避风港”。入世后,政府干预和政策性壁垒将逐渐削弱,中国医药产业将处于一个全球化竞争之中。入世后,中药行业的“贸易壁垒”的打破并不意味着“质量标准壁垒”的打破,我国中药与国际主流市场的植物药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入世,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整体趋缓,中药行业受到此方面的影响发展同样趋缓,产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前几年中药产业的增长主要由产品提价推动,目前的价格空间已逐步消失,中药产品出口不会改善的情况下,国内中药企业在近两年依然处于“窝里穷横”的阶段。入世以后, 国际主流市场中的天然药物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将超过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扩张能力,我国OTC市场的中药产品受到天然药物的强国“日、韩、德”的冲击更大。2002-2003年,将是国内中药行业规模整合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药现代化进程将由WTO后的激烈竞争催熟。

  三、中药行业如何应对WTO时代的竞争
  国家已将中药列入“十五规划”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计划在“十五”期间培育20个左右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并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政策的扶持和入世对于我国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显然将产生持续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认为,中药在进入全球化竞争后,市场开拓依然困难重重,可能受控于他国。
  3.1 如何打开国际市场
  我们认为:中药想进入主流市场,并想取得跳跃式的发展,最核心的力量不是在国内,而是国际上对中药的认识提高,以及国际植物药的研发者在欧美市场取得的全面突破。实际上,国际上对中药的认识竟然不超过中医(如针灸)的认识,欧美研究中成药的思路与国内相差不大。但国际上有一股与中国争夺中药市场,并决心打入中国市场的潮流。据国内也不甘示弱,但力量过于分散。目前国内中药现代化取得突破的典型主要是:浙江的康莱药业1993年开发的治疗肿瘤中药新药“康莱特”,已经进入FDA临床Ⅱ期阶段;还有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和上海中药研究所的“杏灵胶囊”都在进行FDA临床预审。中药以药品进入主流植物药市场,十分困难,因此我们还要尽量挖掘作为保健食品的中药的海外市场潜力。这都说明了以下必须关注的问题:
  1.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的中药(植物药)将成为开发重点,即开发具有明确成分(单一或多组)和活性、明确疗效的中药。中药复方也会以类似的模式开发。
  2. 国内打开国际中药市场的主流在于民营企业,像坚持开发Ⅰ类和Ⅱ类、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新药企业。
  3. 现在不是制定我国中药标准的最佳时机,但是中药标准的制定由谁来完成,目前看来,只有国内推出了FDA认可的中药药品(“康莱特”有潜力)后,才具有与国外对话的权利。 欧美的植物药研发者的思路与国内相差不大,但是在具体量化和数据化的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我国中药界的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呼吁应做好以下工作:
  1.确认植物的资源和栽培条件;
  2.利用现代化的方法确保质量,使得原材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可控化;
  3.质量保证的中药进行严格的临床验证;
  4.开发用户友好的中药产品和剂型,剂量和毒性说明清楚;
  5.阐述中药药理机制,并数据化说明中药的使用原则,逐渐把复方变为简方;
  6.努力用现代科学概念解释中药、中医的思想和理论。
  3.2 WTO时代的中药发展战略的确立
  中药资源是我们的巨大优势:一方面为我国的中成药开发、研制提供了充足的中药原料,另一方面还提供大量的出口。我们一向以“资源众多”而自豪,但是WTO以后,必须抛弃“资源优势”的概念。精细化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医药界公认的发展方向,资源的优势概念导致国内的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了眼前利益,盲目扩大向国外提供植物药资源的供给量。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口中药原材料及简单加工产品就占了中药出口总额的65%以上。以日本为首的国家,就是依靠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扩大在国际天然药物主流市场中的地位。因此主动控制中药原材料的出口,可缩小我们与他国之间的差距。中药发展战略方向应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为基本要求,努力从控制资源上争取时间,加大系统开发的力度,实现中药的最终突围。
  3.3 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
  2000年6月15日国家新颁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为575个,比过去旧的公费劳保医疗用药目录中的中成药品种个数增加了8.1%,这就体现了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鼓励和支持。可以认为,今后中成药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国家正努力地扶持中药企业,使进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产品销售的有了保证减少中药企业的损失,最终使得中药企业具备完全的国际竞争力。
  3.4 研发的进展
  目前,中药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都不十分完善,大型中药企业的领导一般由政府认定,市场行为没有体现,研发不具备持续性,领导层不以研究和创新中药新药作为战略重点,而以如何扩大市场规模为核心内容,这样将进入恶性循环。国内的中药老品牌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据可靠消息,国务院为了下大力解决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问题,将于近期成立中药产业基金,扶持具有良好前景的中药新药和公司。毕竟,制药行业是以研究为先导,市场为主体的。
  四、入世后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
  入世后,2002-2003年是我国医药卫生市场重大变革时期,原来的医院、商业流通、药企三者之间的关系将重新演绎市场主体的不同角色。以前的种种壁垒是由于三者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利益分割问题产生。加入WTO,不同的角色必须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行政方式寻求竞争力,医药市场的大合并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医药市场的分工会相对明显:以销售为核心,上游是药企(质量、价格、规模取胜);中游是大分销商(较大的区域覆盖能力,与医院和药房有良好的关系);下游是零售商(完美服务)。医药类上市公司则是适应WTO时代竞争的排头兵,应担当重塑市场的重任。
  对于中药类上市公司,大的趋势不可避免:规模化经营是必须的,且有两个方向,一是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而是控制医药上下游领域。目前国内涉及中药的上市公司主要有21家。从2001中期的表现来看,在医药子行业中表现比较突出。上市公司的情况整体水平在中药行业中比较优秀,但是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还是太弱小。我国中药产业必须形成既有国际开拓能力、生产开发能力,又有销售网络、连锁经营模式,甚至控制医院的大型中药集团。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认为象“同仁堂(600085)”,“广州药业(600332)”,“太极集团(600129)”初具雏形,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在我国中药上市公司中,中药新药研制的情况同样不甚理想,WTO后,依靠新药拔取市场头筹很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应关注主导产品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甲类、乙类目录的上市公司,见表一。这两类公司将受益于品牌影响力和医保的消费能力,受到WTO的冲击更小,具有短期投资价值。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WTO后市场的重新洗牌,应时刻关注这方面的变化。